“人人会用AI,人人爱用AI”2025上海科技大学AI智能体创新应用大赛正式启动!“技术咖”“业务控”“创意星”们速速集结!即日起至6月22日,全校师生均可报名参赛,用AI重构校园智慧生态。
本次大赛旨在借助学校最新上线的AI智能体开发平台-eAgent,激发全校师生的AI应用创新热情,进一步推动AI与学校各项业务的深度融合。
一、赛制介绍
1.五大赛道驱动,助力AI成果落地
本次大赛设置教学赋能、科研支持、校园智慧管理、校园生活服务、自由赛道五大赛道,鼓励参赛选手基于实际应用场景,聚焦技术实现,挖掘需求、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可落地的校园智能应用。
赛道一:教学赋能
聚焦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应用,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习体验,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参赛作品可以围绕课程安排、个性化学习方案、作业批改、教学资源推荐等方面展开。
赛道二:科研支持
探索人工智能助力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效率,开发基于AI驱动的科研创新应用,如学科工具助手、实验设计、科研数据挖掘与分析、科研团队协作、智能文献管理等。
赛道三:校园智慧管理
关注校园管理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升级的智能应用,提升校园管理效率。如校园管理流程优化,智能办事指南、在线服务、意见反馈和处理机制等。
赛道四:校园生活服务
着眼于改善师生校园生活体验,如校园餐饮、住宿、交通引导、场地预约以及文化宣传等。
赛道五:自由赛道
由各参赛队伍自主选题,参赛队伍确认选题后需报赛事组委会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启动。
2.作品内容要求
• 参赛作品必须基于学校AI智能体开发平台-eAgent平台进行开发
• 作品应具有原创性,严禁抄袭、剽窃他人作品等行为。开发者应拥有所使用素材的全部知识产权或使用权
• 参赛作品需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能够有效解决师生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或与国家战略、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应用,可在真实场景中落地应用
3. 参赛形式
以个人或队伍形式参赛。队伍规模为1-3人,设队长1名,可跨学院、跨学科组队。每人最多参与1个团队,且1个团队仅允许提交1个作品。
二、报名方式和作品提交
1.报名方式
参赛选手于2025年6月22日前通过以下链接提交报名信息:https://wenjuan.shanghaitech.edu.cn/vm/QVS3Wlw.aspx
*报名成功后,我们将通过邮件发送大赛技术交流群二维码,请扫描进群获取配套资源和技术支持,所有赛事安排、参赛队伍名单、作品提交渠道、重要通知等都将在群内第一时间发布。
2.第一轮作品提交和作品初选
请参赛选手利用学校AI智能体开发平台-eAgent平台搭建一个完整的智能体应用,并于2025年7月6日前根据赛事组委会指定链接提交参赛作品链接、智能体使用Word文档和最终组队成员名单。
赛事组委会预计将在2025年7月8日前完成第一轮作品初选,并确认通过考核的名单(能够按照编排的流程顺利执行,初步实现项目预期的参赛作品即为考核通过。)
3.最终作品提交
请通过考核的参赛选手在2025年7月16日之前完成最终作品设计并根据赛事组委会指定链接提交作品链接、PPT文档和演示视频。
三、赛程安排
1.报名阶段 2025年5月22日-6月22日
开放报名,参赛选手报名入群获取配套资源,准备需求调研及方案策划。
2.作品提交 2025年7月6日截止
参赛选手进入设计开发阶段并提交作品链接、智能体使用Word文档和最终组队成员名单。
3.最终作品提交 2025年7月16日截止
通过考核的参赛选手完成最终作品设计并提交作品链接、PPT文档和演示视频。
4.现场答辩及颁奖 2025年7月18日(预计)
四、培训安排
培训一:eAgent平台智能体开发与实战 (2025年5月28日)
培训二:智能体开发进阶工作坊(2025年6月25日)
培训三:1v1 辅导(插件开发、交互设计等)(2025年7月9日)
五、评选规则
图信中心将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评审打分,专家评审将围绕作品创新性(30%),技术实现(30%)(工作流编制,插件构建及应用,功能完整性),实用性(25%)、用户体验(15%)等多方面展开。
六、奖项设置
一等奖1个:5000元现金、获奖证书(综合评分最高,兼具创新性、技术性与落地性)
二等奖2个:2500元现金、获奖证书(综合评分前2-3名)
三等奖3个:1500元现金、获奖证书(综合评分前4-6名)
赛道优秀奖5个:800元现金、获奖证书。(排除一二三等奖后,按各赛道综合评分最高者颁发。若某个赛道无达标作品或无作品,则不颁发。)
参与奖若干:纪念品、获奖证书
七、竞赛权益
1.荣誉激励:获奖个人或团队将获得荣誉证书。
2.硬件与技术支持:获得火山引擎开发资源支持,作品有机会被采纳,供校内推广使用。
3.实习就业推荐:优秀团队有机会获得合作企业实习推荐机会。
八、知识产权声明及承诺
所有参赛作品不得侵犯任何第三方的知识产权或其他权利,并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大赛主办方默认拥有参赛作品的免费使用权,但作品的知识产权仍归作者所有。
从课堂到实验室,从管理到生活,AI正在重构未来教育生态的无限可能!
点击链接扫描海报二维码报名,用技术勾勒属于你的创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