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说| 陈元柯:以梦为帆,道之云远尚求索;以学为桨,瞻彼日月徐明光

时间:2021-06-26浏览:960

个人介绍:

陈元柯

物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2017级本科生

来自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交换期间绩点4.0/4.0

爱好:乒乓球、羽毛球、背包旅行、看课外书

录取收获:

芝加哥大学 分子工程PhD 全奖,已决定前往深造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化学PhD全奖(化学专排全美第6)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材料工程PhD全奖 (材料专排全美第5)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化学PhD全奖(化学专排全美第9)

普渡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匹兹堡大学 化学PhD全奖

在校情况:

在校期间获得过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年度优秀学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产业实践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城市定向社活动策划和财务负责。曾参加VOT社团采访组和JA社团。

给学弟学妹的话:

四年的生涯即将画上句号,那浇注了奋斗和理想的青葱岁月,回头仿佛就在昨天。四年前,告别了过去的遗憾,上科大给予我莫大的热忱和希望,引领我走入了科学的殿堂。但在接踵而来的挑战中,我也曾怀疑过自己的坚持,厚积薄发,上下求索,留下了四处忙碌的背影。四年后,依然是那个豪情壮志的少年,肩负着上科大人的责任和报效祖国使命,充满了热爱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远方。希望大家能在迷茫与挫败中成长,在人生中探寻,带着梦想无畏地扬帆起航。

(一)初识上科大:缘分开始的地方

时间回到2017年的6月,借着校园开放日的机会,刚刚经历完高考的我满怀希望地步入上海张江的上科大校园,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崭新的校园。在宣讲中,我被前沿科学研究、国际化体系、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深深地吸引。除了校园中便利的生活环境外,这里丰富的人均资源和实践平台也是重要的保障。能在舒心惬意的环境中,不断尝试、不断专注于完成每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一件幸事。做了考入上科大的选择后,我下定决心要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尝试提升自己的多方面能力,并最终选择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尽管当时的我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但在创新型国际化培养,充实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我逐渐有了自己的体会与想法。而这些忙碌却充实的生活,便构成了我跌跌撞撞的大学主旋律。

上科大讲求通识教育,除了材料专业课和相关的物理化学课外,我们也需要学习人文艺术、经济、信息等课程,这些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从不同维度找到兴趣所在。大学四年我共修读了193学分,共76门课程,忙碌又充实。在课业中,我们不仅要挤出时间整理知识点,或请教老师同学,有时候还需要去读好几篇文献与同学讨论彻夜完成课程项目的长篇报告。正是这种忙碌而开放的课题学习,培养了我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这些不同类别的学科研究方法也让我习得融会贯通地理解一些客观规律的方法,尽管仍是管窥蠡测,这些却能不断拓展未来发展的上限。


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笔记知识点汇总


有机化学I课上的ChemDraw漫画创作


(二)科研上科大:迷茫与探寻

在开放日的面试时的我对真正的材料领域还十分懵懂,也没有学科竞赛的奖项。在面试老师们的鼓励和引导下与他们探讨自己的看法。入校后,在课内外与老师的交流更是如此。尽管我一开始对大学学习很是不适应,老师仍不吝时间地解答许多课堂或科研疑惑,我也在启发中跨过了坎坷。同时我的书院导师李涛教授给予了我许多的帮助,通过每学期的校外活动以及导师的经验分享,我感受到了导师对科研的热爱和专注,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每每焦虑烦恼时我也在与导师的分享心声,释放压力,不断受到鼓舞与启发。不仅如此,这四年的导师组活动中,我们与导师一同前往长兴岛、蹦床乐园、世纪公园、歌剧院等,对我们忙碌的生活也是个放松与调节。


书院导师组活动合影(左三:陈元柯;右二:李涛教授)


正因为频繁的沟通交流,我在大一暑学期时就想尝试了解更多前沿研究,本想从旁听组会开始,没想到李涛老师直接鼓励我加入课题组。虽然当时我还没有学习材料专业课和高阶化学课,但在实验室期间学到的有机高分子和纳米材料的合成技能让我受益匪浅。尽管只是大二的“小白”,导师和课题组的师兄师姐对我照顾有加。博士研究生何三丰师兄教会了我不少做有机和高分子合成的技巧,其他师兄师姐也教会我如何整理实验数据、帮助我完成样品的电镜表征。由于我们大二专业课程紧张,我常常是中午一下课,下午一点就开始在实验室准备一系列的合成和表征,实验一直做到晚上。第二天早课前来实验室收反应。这种科研和课堂的平衡往往要求较高的自律和时间管理。虽然很辛苦,但在大二大三的努力下,我的成绩在不断提高,同时又在高强度的科研训练逐渐适应了科研人员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灯花瘦尽、晨光熹微的日夜里,青石板上留下着守望者坚实的脚步,也见证了这段青葱岁月

在物质学院,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仪器使用权限,享受到学校先进的科研资源,因此我们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开展课题。尽管科研更像是试错,有时候数以周计的尝试,不仅材料的表征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同时产物耗尽让我只能重新停下进行四五天的化学合成。在科研的不断试错中,课题也在不断推进。我将近一年整理的数据在组会上全英文展示,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心中十分欣慰。而扎实踏实的科研经历,为我之后的出国交流的科研帮助很多,并为海外博士的申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李涛教授课题组的活动聚餐


除此之外,上科大丰富的学术会议和讲座报告也是对前沿方向绝佳的了解机会,作为本科生也可以听到科研大牛甚至诺奖得主分享自己的科研道路,以及学院与其他院所举办的交流研讨会。这些交流与经历对于我有着潜移默化的启发,也激励着我尝试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三)难忘上科大:丰富的校园生活及实践活动

也许是高中时代课余时间都拿去学习,刚进大学时,我乐于参加各种不同的社团活动,我也会在惬意的周末前往博物馆、公园、历史遗迹等参观游玩,或看上海和周边的四季变化,或与同学在体育馆挥洒汗水。在大一对大学逐渐适应,大二时我开始尝试社团活动的策划。我组织策划了几次大型的校外城市定向越野活动,并为社团赢得了“优秀集体”的荣誉称号。同时我完成了几次VOT广播社的采访,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运动会的击剑表演和集体比赛项目……这些多元化的活动,一直伴随着我繁忙的生活,带给我不一样的“诗和远方”。


2018年1月 嘉定孔庙踏青


上科大除了课堂学习和科研实践,还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产业实践和国际交流项目。2018年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来到云南洱海边陲的挖色镇,对民族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我也在担任财务组组长过程中得到锻炼。而后暑期的产业实践,依托学校与张江高科技单位的广泛合作,我们对医药研发行业的公司进行参观调研。2019年的暑期,我又参加了上科大与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共同组织的暑期学校项目,学习了一系列的讲座课程,参观了威尼斯、帕多瓦、阿夏戈,感受自然风光以及西方宗教艺术曾经的辉煌。而这些充实的校园生活和实践活动也在不断积累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更加全面地了解国情与文化的多样性,是丰富的人生宝藏。


城市定向社活动外滩合影(左三)


2019年帕多瓦留学威尼斯合照(左一)


(四)国际上科大:特殊的海外交流

大三下学期,依托于学校丰富的海外合作项目,我有幸参加了上科大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的3+1海外交流项目。在国外交流期间,我在美国租房生活,面临频繁的作业考试项目,初来乍到就马上开学的我必须适应。好在有上科大国际化培养的底子,凭着对经典教材和英文教义的熟悉以及在课题组的科研锻炼,我在国外的学习并没有碰到太多障碍,化学、生物、材料等相关课程都取得了A以上的成绩。为了锻炼口语,我每周参加office hour,其中许多助教和老师也与我们交流学习生活,给予耐心的帮助。

在UIUC的科研更是我想去尝试的经历。相较于其他交换的同学,我找课题组不是那么容易。我先是发了十几封邮件,或在楼道里等待教授下课进行询问,却得不到他们确定的答复。在尝试了八次后,一位教授终于同意让我去他的办公室与他聊一聊。当时下起了入冬的首场暴风雪,我刚刚从感冒发烧中恢复,路上雪花拼命地往脸上扑打。我抖掉了全身的冰晶走进办公室,而教授想先让我参加他举办的三天实验电化学研讨训练营。于是,我和其他UIUC的博士生一起参加三天高强度的电化学学习和实验展示,并完成合作最后的项目展示。在这之后,我最终进入课题组进行电催化研究,并开始了相关课题的研究


在UIUC交换时 Electrochemical Bootcamp的合影(左九)


正当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本以为可以接下去继续从事科研项目。突然的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计划安排,唯一能做的只有居家隔离上网课。想到在上科大三年来的努力和坚守,我选择了留下。六月份实验室部分恢复工作,我只能在每周两天的实验室时间中尽可能地进行电催化表征实验,并在每一到两周的汇报中与教授讨论下一步的实验方案。期末时,我在大组会上完成了50分钟的工作汇报,得到了教授和师兄师姐的赞扬,“Fantastic presentation. Seemed like a senior graduate”。而教授的这封有分量的推荐信,也为我的后续申请提供了巨大帮助。非常感谢这段特殊时期交流经历给我带来的成长。


 


在UIUC标志物Alma Mater雕像及芝加哥河的合影


虽然这两段科研并没有发表成果,但在日益深入的科研探索和学术交流中,我对不同的科研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不断调整科研的方向,并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上科大培养的创新理念,让我们处不同环境都能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尽管在大半年的疫情中曾有过踌躇与迷茫,但我还是克服了这些孤独和恐惧,坚持最初的选择。等到了申请季的冲刺阶段,我终于交出了一份无悔的答卷。芝加哥大学的分子工程专业,立足于量子信息、材料化学和生物医学等前沿的领域。而这种打破学术壁垒、自由进取的学术氛围,正是上科大给我的感受,我也有幸如愿继续在未来材料前沿的交叉领域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五)感恩上科大:梦的开始,助力未来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伴随着心中的迷茫与焦虑,蛰伏三年,砥砺前行,厚积薄发。上科大是梦开始的地方,用创新性的培养和丰富的资源,助力积极进取的学子拥抱新的未来。感恩上科大对我的培养与教诲。感激上科大和UIUC组里的师兄师姐在科研中对我的教诲与启迪。感谢李涛教授、凌盛杰教授和UIUC的Joaquin Rodriguez-Lopez教授在科研、申请时为我指引方向。感恩身边朋友及亲人的支持。这里特别感谢我的好朋友张扬、黄灏鑫、朱沁林对我学业的帮助。感谢2015级学长在两年前的毕业分享会上分享的出国读博的经历,我也有幸跟随他们的步伐,带着上科大精神,即将开始新的人生。无悔青春,不负韶华。祝大家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一切保重,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左:毕业设计答辩合影(从左到右:马延航教授、林柏霖教授、陈元柯、李涛教授、于奕教授)

右:陈元柯同学在毕业答辩


毕业寄语


李涛 物质学院 助理教授  


相比四年前刚进入上科大时懵懂的样子,陈元柯在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成熟了许多。作为他导师组的导师、两门课程以及本科科研的指导老师,我很有幸见证了陈元柯在这四年中的成长。同时,我也很高兴陈元柯能够通过在我们课题组和在UIUC交流期间的科研经历最终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申请到了理想的研究生学校。我希望陈元柯能够意识到大学四年的结束只意味着人生新的章节的开始。只要你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成功。


黄灏鑫  物质学院2017级本科生


有幸与陈元柯同在李涛老师的导师组,与他相识。他对生活充满着热情,也很乐观,常会苦中作乐,作为旁人很容易被其感染。而对于未来,还有理想,他更有着坚定的决心与不畏劳苦的勤勉,令人钦佩。如今,他即将化作孤蓬,祝愿他能够保持赤子之心,以完成后续的征程。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