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五年发展规划

时间:2017-11-16浏览:2648

上海科技大学人才培养五年发展规划

2016-2020

一、定位使命与发展思路

定位使命:上海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上科大”)作为上海市和中科院合作共建的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坚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积极投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致力于培养“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未来科学引导者、技术发明者和企业创办者。

发展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围绕科技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打造面向未来的多维知识探究、综合能力养成和核心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合理规划发展规模,构建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通、专、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引入市场机制,实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设目标与规划

学校站在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经济相结合的高度上,以聚焦国家战略核心领域的学科布局和打造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高水平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和创新实践培养等为支撑,致力于建设“需求牵引、目标驱动、能力培养、质量导向”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覆盖招生、培养、管理服务、就业等全过程的质量保障闭环系统,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国家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主要战略目标

  1. 学科专业建设

规划2017年获得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6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点,新增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设置;2020年之前获得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7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条件成熟时,增设数学、应用经济学、设计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专业。以形成服务国家战略、聚焦科学前沿,与人才培养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布局。

(二)师资队伍建设

2020年力争建设一支符合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其中常任教授、特聘教授各500名,生师比控制在10:1

(三)招生规模结构

2020年,在校生规模达到并稳定在6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000人,研究生4000人。

本科生招生规模将逐步达到并稳定在500/年。

力争2017年开始,结合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独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逐步建立起以生源质量、培养和就业质量为导向的招生指标配置机制,每位研究生导师在学研究生不超过8名。

(四)课程体系建设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逐步完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体系,力争打造国际一流的本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

本科生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交叉型”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和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研究生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硕博贯通式培养为着力点,按照一级学科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不断集聚优质资源,精心打造专业核心和精品特色课程,逐步提高全英文教学比例。进一步强化创意创新创业类课程和实践环节。

(四)培养模式改革

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更加突出科教与产业、创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生进一步探索完善书院+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以社会创新实践、博雅系列讲座、艺术体验计划、导师研讨课、科技创新竞赛等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研究生逐步实行责任导师与导师小组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试行实验室轮转制度,进一步强化学业预警、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等,畅通分流渠道切实保障培养质量。更加注重学生培养与重大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教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

(五)创新实践体系建设

以人才必备的核心素质及卓越能力培养为目标,不断完善创新实践培养体系。重点开展实践领航计划,逐步实现人才培养从了解国情-深入行情-个性发展-综合运用的梯度式成长。依托学生科创中心,开展创新创业技能培训,提供创意空间、创客平台及项目孵化服务,建立跨界协作桥梁,促进学生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人才思想碰撞、交流合作。

(六)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

以国际化师资为核心、国际化课程为基础、高质量国际交流项目为保障、完善的国际交流资助体系为支撑,打造全方位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至2020年,实现25%-50%的在校本科生有海外交流学习经历。

三、建设任务与举措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稳定专业化教育管理队伍

根据全校学科布局、课程建设需求,加大高水平师资引进力度。建立教学工作量考核机制,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度考评教学工作业绩,并纳入教授晋升考核体系。建立教育教学发展中心,搭建教学研究与交流平台,强化教师海内外的研修培训,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能力提升。

加强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一支精干、高效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

(二)创新招生选拔方式,全面提高生源质量

优化校园开放日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等选拔模式,探索高中优秀学生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提前锁定生源。加强招生宣传力度,拓展网络及新媒体招生宣传模式。据学科特点逐步提升推免生比例。逐步市场化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形成质量、计划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招生质量。

(三)加强课程供给,完善目标驱动课程体系

完善基础与前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培养方案。依托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人文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建设以人才能力为导向的、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和开设辅修专业。改革教学方法,坚持小班教学,加强专业课、实验课、习题课建设。创设网络教学环境,推进网络课程建设,每年上线2-3门课程,逐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展学业指导及咨询活动,完善学业指导体系。

(四)以质量为导向,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以实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各学科、层级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定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改革,开展实验室轮转,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博士资格考试制度,畅通淘汰分流渠道,切实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五)拓展国际合作项目,完善国际交流资助体系

进一步引入国际化课程、原版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课程教学体系。逐步扩大海外合作高校范围,推进本科生的“3+1”交流项目及暑期课程交流项目;大力推进研究生参加科研合作、博士生项目、学术讲座、交流互换、国际会议等。建立完善学生国际交流奖学金体系。

(六)对接企业社会需求,形成校企互动平台

积极拓展社会实践、产业实践、科研实践基地,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贯通的培养体系,增强就业竞争力。成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校友平台,开展职业讲堂、求职技能实战、企业公开日等辅导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积极拓展人才合作网络,搭建校企联盟,建立重点企业人才输送机制,拓展就业渠道。

(七)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信息反馈机制

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学期、学年评估,开展培养全过程质量反馈,强化学业预警机制、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制度等,畅通分流渠道,建立健全毕业生质量调查和反馈机制,促进招生、培养、管理服务等各环质量的互促提升。逐步建立全成本核算机制,实现管理、评价、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统筹联动。


返回原图
/